丙型肝炎

  • 丙型肝炎病毒(HCV)於1989年被發現
  • 於1991年7月前香港紅十字會並沒有將所收集的血液樣本進行丙型肝炎抗體測試,因而增加了感染的機會
  • 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的丙型肝炎是由輸血而引致
  • 全球有一億七千萬人帶有丙型肝炎病毒
  • 香港人口中,約0.3 - 0.5%帶丙型肝炎病毒者
  • 丙型肝炎病毒有六種不同的基因型,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在香港其他常見的基因型包括二、三和六型
  • 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有百分之七屬丙肝患者

傳播途徑

  • 傳播途徑大致上與乙型肝炎相似,主要透過接觸受感染血液傳播,但傳染性較乙型肝炎低
  • 主要傳播途徑有:

1. 接受輸血或血液製成品

2. 共用針筒

3. 佩帶飾物作剌穿

4. 性接觸及母嬰傳染,但機會輕微

病徵

  • 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後,大部份人在急性的階段都沒什麼徵狀
  • 沒有把病毒清除的人 (約五至八成 )則變為慢性帶病毒者。
  • 慢性丙肝患者一般沒徵狀。
  • 其中二至三成人最終可能有肝硬化或肝癌。

診斷和測試

  • 有感染丙肝風險的人 (如曾經注射吸毒品)應接受測試
  • 即使沒有這些風險因素,但驗血發現肝的轉氨酶不正常的人,而又不是乙肝患者,也可能需要測試有否帶丙肝病毒。
  • 檢驗前先驗丙肝病毒抗體,如結果陽性,便需要進一步測試病毒的核糖核酸量,以確定是否帶有病毒。

藥物治療

  • 慢性丙肝病患者,如轉氨酶(或所謂的肝酵素)升高,便要考慮治療。
  • 治療方法是用聚乙二醇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清除病毒的成功率和療程長短視乎病毒基因型而定。
  • 基因二、三型只需醫六個月,成功率可達八成。
  • 基因一型療程一年,成功率四至五成。
  • 早期肝硬化的病人,也需耍考慮治療,因為只要成功把病毒清除,病人肝病繼續惡化及將來有肝癌的風險,會大大減低。
  • 直接抗病毒藥物(簡稱DDA)是最新治療丙型肝炎的方法,可以把成功率大大提升;估計在未來數年內,這些藥會被更廣泛使用。
  • 干擾素的副作用包括類似感冒徵狀,體重下降,甲狀腺病,情緒問題。
  • 脫髮,白血球減少等。但這些副作用一般隨停藥消失。
  • 利巴韋林則可能導致溶血性貧血,故治療期間病人要定期驗血紅素。
  • 這些藥物可能引起畸胎,所以不論男女病人均需在服藥期間及停藥後六個月內避孕。

預防方法

到目前為止,仍未有預防丙型肝炎的疫苗應用,因此我們應該

1. 保障血液安全-自1991年7月起,香港紅十字會已對所有收集的血液樣本進行丙型肝炎抗體測試,呈陽性反應的都會一律棄掉,這大大減低因輸血而染上丙型肝炎的機會

2. 不要與人共用剃刀、牙刷等 3. 不要與人共用針筒 4. 避免性濫交,應正確使用安全套 5. 確保穿耳、針灸及紋身等器具經妥善消毒